让城乡更宜居(城市更加宜居宜业)小区,
原标题: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 | 城市更宜居 生活更美好
9月9日,芜湖市繁昌区平铺镇,工人正在对平铺社区安置小区进行外墙整修。通讯员 鲁君元 摄
举目赏绿意,低头品书香。走出家门,越来越多的市民会发现,我们的城市正在变得更加舒心、宜居。
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口袋公园”遍地开花,出行方式更加便捷,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稳步推进……这些清晰可见、市民感受深刻的变化,折射出我省在推进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工作中迈出的坚实步伐。
过去十年,安徽省城镇化率从47.9%提高到61.5%,建成区面积增长1.6倍,全省60%左右的常住人口、70%左右的优质公共服务资源、80%左右的经济总量和90%以上的科技创新活动都集中在城市。
城市的核心是人。我省坚持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贯彻落实到城市发展全过程,深入实施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持续优化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改善居住环境,协同打造高质量发展、高颜值生态、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高水平安全的城市空间,加快建设具有安徽特色的宜居韧性智慧现代化城市,以务实举措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实施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突出创新引领、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安全韧性,在完善城市功能上下功夫,在提升城市品质上求突破。以增强城市功能品质活力为主线,充分考虑百姓重大关切,统筹推进城市“面子”和“里子”建设。畅通市民交通出行,完善市政公用基础,积极开展嵌入式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优质公共服务进小区、入社区,着力解决老旧小区道路破损、停车位不足、水电气管网老化等问题。
实施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是一项牵动性强的系统工程,要遵循城市发展规律,顺应城市发展趋势,注重把人、产、城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推进,着力提升人民生活质量、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升城市竞争力。要树牢内涵式发展理念,推动城市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传统治理向现代治理转变,以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引领和支撑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创要素汇聚、活力强劲、各具特色、近悦远来的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数字哨兵” 守护城市安全
实时监测、隐患预警、数据挖掘分析……近日,在位于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的合肥市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中心内,记者看到巨大的电子屏上,清晰显示着燃气、供水、桥梁等城市“生命线”的基本情况,一旦数据出现异常,系统自动报警。
城市安全是实现城市科学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的前提和基础。2013年,合肥市主动与清华大学对接,引入并共建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打造全国首个公共安全领域产学研用基地。2015年启动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借助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相关技术,探索出以场景化应用为依托、以智慧防控为导向、以创新驱动为内核、以市场运作为抓手的城市安全发展新模式。
据了解,目前两期工程已建设完成,全面覆盖燃气、桥梁、供水、排水、热力、消防、水环境、综合管廊等八大领域,布设100多种、8.5万套前端监测设备,实时监测137座桥梁、7316公里地下管网,逐步建立起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立体化监测网络。
“滴滴滴……”不久前,合肥市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中心的警报骤响,系统显示,合肥市包河区繁华大道跨南淝河大桥的多个监测装置发出预警,情况紧急。
“我们当时调取视频监控发现,这座桥出现混凝土搅拌车等重型车辆在桥上聚集的情况,可能会对桥梁造成一定损伤。” 合肥市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中心相关负责人说,他们发现情况后立刻向合肥市市政工程管理处发出预警,并通知交警部门前往现场疏导。40分钟后,桥面恢复正常通行。
这是合肥城市生命线监测中心日常运作的一幕。这里平均每天接收约150亿条数据,每月平均推送有效报警信息92.8条。截至9月底,合肥城市生命线工程累计发布各类风险预警975起,其中燃气504起,供水196起,排水210起,桥梁48起,热力17起。
借助城市生命线工程,合肥市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管理实现了从被动解决到主动防控的转变,风险防控能力显著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持续提高。2023年,“安徽省合肥市城市生命线工程项目”获“2023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24年城市更新行动评审结果公示,合肥入选首批15个城市名单。
“目前,合肥已经启动了城市生命线三期工程前期工作,三期项目在一期、二期建设基础上提标扩面,推进主城区和新建城区监测预警能力全覆盖,进一步拓展消防、电梯、建筑等应用场景,全面提升城市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合肥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张彩莉)
日前航拍的马鞍山逐梦园“口袋公园”。 记者 罗广心 贾克帅 朱 芳 摄
老旧小区“改”出新面貌
整齐的停车位、平坦的道路、崭新的墙体、错落有致的绿化……眼前的一切,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一个已经有近40年历史的小区。老旧小区改造,让来安县回收公司宿舍片区实现了“逆生长”。
“以前,这里的环境让人看了直摇头,很多邻居都搬走了。”小区居民高国强已经在这里生活了30多年,据他介绍,这一片区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包括回收公司宿舍等9个小区,共有16栋楼房、369户住户。9个小区间围墙林立,又无物业规范管理,长期缺乏维护,院内路面不平、楼道破旧、停车无序、空中线缆凌乱等问题突出,部分楼栋甚至出现钢筋裸露、楼体倾斜等问题,让住户胆战心惊。
2022年,“回收公司宿舍片区改造项目”被列入来安县老旧小区改造重点工程之一。该县整合资金2451万元,通过拆除违建、打通围墙、畅通微循环、设施共建共享等方式,对该区域实施集中连片整体改造。
改造过程中,该县按照“应改尽改、先急后缓”的原则,首先对6栋经检测存在安全隐患的楼栋进行结构加固、清除乱堆乱放、修整楼道、加装太阳能感应灯和单元防盗门、翻新外立面、整治管线9300米、铺设道路4800平方米、新增机动车停车位74个、接入天然气管道790米……大刀阔斧的改造,让小区面貌焕然一新,也改到了群众“心坎”上。
“人上了年纪,活动范围就小了,就希望家门口生活方便。”今年83岁的汪文英在小区里生活了30多年,小区里像汪文英这样的老年人占总人数的56%以上,生活方便是他们对居住环境的最大期盼。
针对该片区人口聚集、基础设施配套不健全、老龄化严重等问题,该县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全面分析老旧小区所属各社区存在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充分挖掘小区闲置土地、设备用房等资源,在小区内增设健身器材、电动车充电棚、微型消防站、快递收发点等服务设施,构建由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社会养老服务组织、服务供应商等组成的居家养老服务运行体系。同时利用社区存量土地,增设适老化功能场所18处、幼儿设施2处,新增社区日间照料服务站1个、养老机构1家、老年食堂1个、养老床位77张,改建便民市场1个、公立医院1所、警务站2个,打造集医、食、行、文、娱为一体的“5分钟”居家服务圈,为片区内居民尤其是老年居民提供完善的生活服务保障。
近年来,来安县把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作为惠民生、补短板、扩内需的重要举措,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更新改造,完善老旧小区配套设施,截至目前,该县累计投资约16213万元,改造老旧小区82个,改造建筑面积约41.72万平方米、楼栋183栋,惠及居民4479户,让一个个过去的城市管理“死角”旧貌换新颜,焕发出新的活力。(汤 超 通讯员 苗竹欣)
“微改造”增添“小确幸”
枝繁叶茂的古树、绿意盎然的花草、色彩缤纷的步道……9月29日,记者来到黄山市屯溪区南滨江公园,漫步其中,顿时便有“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的美感。
“这里最早是新安江边上的一片滩涂地,后来改造成公园。由于日晒雨淋,凳子等公共设施出现了损坏、油漆剥落等问题,不仅影响市容市貌,还存在一定安全隐患。”黄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建科科长章程说,按照“一园一品”的思路,南滨江公园实施了“微改造、精提升”。除了对原有公共设施进行维修改造和除锈防腐处理外,还打造了斜坡花海,并对沿江台阶夜景进行了亮化提升。“微改造、精提升”后,南滨江公园焕然一新,为市民提供了一个整洁干净、舒适惬意的游园环境。
“自2022年启动‘微改造、精提升’城市更新行动以来,黄山市住建(城管)系统秉持‘绣花功夫、针灸疗法’思路,充分利用城市边角地、零星用地、道路转角等公共空间,见缝插针式打造了一批精品化、创意型的城市功能景观项目。”黄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章继平说,这样既实现了土地资源的精细化利用,又进一步改善了人居环境。
城市核心区和老城区建筑密集,可供建设绿地的空间往往散落或隐藏在城市结构中,“见缝插针”的第一步便是查找公共绿地空间的短板弱项。为此,黄山市创新开展了“秀美城市 深度体验——做一回黄山城市服务体验客”活动,让市级领导、市直和驻黄单位负责同志以游客的视角、市民的体验来梳理排查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除此之外,还通过市长信箱、12345热线等平台,广泛收集市民对城市公共绿地方面的投诉和意见建议。经梳理,共查摆出闲置土地、街角无功能绿地等90余处。
在城市改造提升过程中,黄山市积极探索产业与公共绿地空间互融共生,营造咖啡馆、露营、音乐节等场景,让公共绿地成为集高颜值与高价值为一体的高品质空间。位于休宁县齐云山镇的“向云端·世界观光列车微公园”,原本是一段废弃的公路,经过精心改造,并引入江边音乐间、冰河咖啡馆等文旅项目,如今已蜕变为别具一格的休闲胜地。
“公园+文化”实践,将徽州文化元素融入公园改造提升。“在戴震公园改造项目中,我们通过广场地雕、星光柱、文化景墙等,将戴震的求学、拜师、交友等生平经历串联起来,全面展示了戴震在朴学、天文学、算学等方面的成就。”黄山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处主任宋鹏翀说。
截至目前,黄山市已累计投入资金4000余万元,共建成口袋公园52个、面积6.5万平方米,新增和改造城市绿地面积46.2万平方米;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9.2%,人均绿地面积达17.64平方米,基本实现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袁中锋)
完善路网畅出行
一辆辆运输车来回穿梭、起重机举起长臂将建筑材料运送至指定位置……近日,在徐州至淮北至阜阳高速公路宿州段项目建设现场,工人们头戴安全帽,身穿工作服,繁忙操作着各种设备。
徐淮阜高速公路是安徽“十四五”期间推进建设的重点项目,路线全长约155.8公里,总投资约208.42亿元。根据规划,该项目途经阜阳、亳州、宿州、淮北等地市,其中,淮北段、宿州段由安徽建工集团投资建设运营,并负责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
据了解,徐淮阜高速公路宿州段长约40公里,起于皖苏省界圣泉镇营子村北侧,顺接徐淮阜高速徐州段,终于洪碱河宿州与淮北市界,顺接淮北段。
“自去年2月底开工以来,工程项目已完成76%,目前正处于路面施工阶段。”徐淮阜高速公路宿州段投资单位现场负责人周忠告诉记者,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改善区域内交通环境,加强宿州市与淮北市、徐州市的沟通联系,带动沿线经济发展。
“我们淮北段长约32公里,去年3月份开工,现在工人们正在进行下面层的沥青铺设工作。在施工过程中,我们严控原材料质量、混凝土浇筑等各道工序,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徐淮阜高速公路淮北段投资单位总工程师杨雷告诉记者。
徐淮阜高速公路淮北段项目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水平打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助力皖北振兴的重要支撑。“该项目建成后,对进一步完善淮北市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促进城市扩容提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杨雷说。
“徐淮阜高速公路淮北段、宿州段项目是安徽建工集团作为社会资本方控股投资的第一条高速公路,这标志着集团在高速公路投资建设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我们将以此项目为契机,努力积累更多高速公路投资经验,提升综合竞争力,为今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为安徽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安徽建工集团投资管理公司相关负责人刘忠表示。(张彩莉)
“口袋公园”提升幸福感
9月26日,在枞阳县石岭社区山水兰庭小区边的小桥圩“口袋公园”,宽敞舒适的人行步道贯穿其中,休闲座椅、健身器材、儿童游乐设施等配备齐全,孩子们在健身器材上快乐地玩耍,不少老年人聚集在树下唱戏、聊天。
“这个公园真的是太好了,就建在家门口,能够锻炼身体、亲近自然。”游玩的市民高兴地说。
近年来,枞阳县将“口袋公园”建设作为打造宜居环境、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活力的重要举措,充分利用街头边角、空闲地块及其他可利用的空间,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口袋公园”,既让城市增“颜值”,又方便群众生活。目前,枞阳县已建成“口袋公园”16处,新增县城公共绿地面积10万平方米。
“我们在筹建‘口袋公园’前,都进行充分调研,合理选址,针对周边居民需求,对公园的功能进行针对性划分,让‘口袋公园’成为城市公园体系的有益补充。同时,在建设中充分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利用彩色透水混凝土、透水砖等新材料,增强场地应对雨水的能力,降低城市雨涝压力。”枞阳县住建局工作人员介绍,公园建成后,会安排专人定期对绿地景观进行维护,避免出现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让公园既美观又耐用。
在“口袋公园”建设上,枞阳县遵循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坚持“一公园一主题一特色”,如银塘东路“口袋公园”以儿童娱乐为主题,配套建设滑滑梯、跷跷板、秋千、沙堆等儿童游乐设施,为孩子们提供了玩耍场所,成为市民带娃休闲的好去处;山水兰庭小区“口袋公园”以法治为主题,在公园的座椅、人行步道、雕塑等多个角落,宣传了包括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等多个法律知识点,让居民在轻松惬意的休闲娱乐健身活动中接受法治文化的熏陶,学习法律知识,提升法治理念;滨江“口袋公园”以地方特色文化为主题,将本地特有的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展示城市风貌,打造亮丽城市名片,成为展示地方特色文化的窗口。
枞阳县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将持续加大“口袋公园”建设和养护管理力度,积极推进县城园林绿化建设,扎实实施一批绿化精品项目,延伸“公园+”社会服务内容,打造市民健身、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不断为群众的幸福感“加码”。(通讯员 王章志)
责任编辑: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