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里的铁路道口,长长的绿皮火车时不时呼啸而过。这是车迷眼里的“打卡地”,却是附近居民需要跨越的一道“关口”。
三门路铁路南何支线道口,位于虹口区江湾镇街道三门路东段,原是为通向上海市第二纺织机械厂(简称“二纺机”)而设立的道口,后因二纺机搬离,该道口停用,修筑了一道安全隔离墙,将三门路上一条300米长的道路隔断。铁路以东1.2万居民要到“近在咫尺”的医院看病,需要绕行40多分钟。
2022年8月,解放日报刊登《如何系统解决北部地区铁路沿线出行难》一文报道此事,市人大代表呼吁,建一条上跨铁路的临时天桥,以解决居民“出行难”。
两年多过去,代表的提议有了最新进展。就在今年9月初,三门路跨线天桥“长虹桥”正式开通。这座横跨南何支线、北杨线的立交工程完善了虹北地区的交通网络,这也意味着,市、区人大代表历时5年的接力呼吁有了成果,彩虹湾的居民上学、看病、逛超市,不用再绕远路了。
居民的出行“苦经”
彩虹湾,虹口区中心城区最大的保障房基地,从2016年起这里承载了大量从各个旧改地块搬迁过来的居民。紧接着,学校、医院、菜市场、超市等配套设施陆续建成,一个丰富便利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呼之欲出。不过,因铁路南何支线的分割,居民出行受到了影响,15分钟社区生活圈有名无实。
从地图上来看彩虹湾大居的布局,围绕着虹湾路和凉城路,彩虹湾一到四期呈田字形分布。而小区以东的三门路、虹湾路等道路,被一条南北向的铁路隔成了断头路,整个彩虹湾大居,形成一个不封口的“口”字形。
“原先,三门路东侧有个江湾医院,2019年搬走后,居民看病成了大问题。2020年,第四人民医院搬至彩虹湾西侧,虽然近在咫尺,但是因为三门路被铁路隔断,东侧居民不得不绕行。”虹口区人大代表、江湾镇街道第二市民驿站人大代表联络站站长舒菊芳说。
“小区好像变成了一个孤岛。”两年前,记者前往彩虹湾采访时,三门二小区居民大叹苦经,“小区门口的三门路和彩虹湾门口的三门路被铁路和南泗塘河道分成了两段,成了不能连通的断头路,我们平时进出只能走朝东的逸仙路。”居民们感慨,小区虽然离第四人民医院不到1000米,最近的步行绕行距离为2.22公里,最近的车行绕行距离为3.08公里,可能还会遇到列车通过、道口封闭的情况,这对普通就诊者来说会感到很不方便,而对争分夺秒的危重病人来说,更意味着耽误了黄金抢救时间。麦德龙超市、彩虹湾公园这些铁路以西的优质资源也很难惠及铁路以东的居民。
为了图方便,三门路东侧一些市民甚至不顾安全,将铁路沿线铁丝围栏扒个洞穿越铁路。
“四院的医生想来彩虹湾居民区做讲座,为大家科普医疗知识,结果被居民群嘲,‘这条路都不通,你们来干什么’。”舒菊芳说,居民就这一问题反复投诉,居委干部都不敢再请四院医生来上课了。
事实上,不仅是三门路东侧1.2万居民有需求,三门路西侧3万多居民想去东部,也要绕很长一段路,他们需先到凉城路、场中路的铁路道口等候火车通行,待闸门打开时,车流人流像蝗虫一样倾泻而出。“居民管这叫‘吃火车’,火车通行时刻也不固定,短则一刻钟,长则半小时。”
“眼见家门口就有好学校、好医院,却无法轻松享受到这些配套。”自2019年起,舒菊芳经过调研走访,向区人代会上提交“架设天桥,打通三门路”的建议,因为牵涉部门多、协调难度大,承办结果是“留作参考”。
彼时,正值换届选举,选民们跟舒菊芳说,“如果能把三门路‘喊通’,就是人大代表的能耐。”舒菊芳这么答复:“请大家放心,如果我能连任当代表,一定会把这件事追问到底!”
2021年,舒菊芳连任虹口区人大代表,继续为这件事而奔走呼吁,而关注彩虹湾交通出行的代表也越来越多。“这个出行问题牵涉铁路部门、交通委等多部门,光靠区里难以解决,我们想请市人大代表提一提。”
跨铁路天桥的难点
2022年初,市人大虹口代表团接过这根接力棒,将谢榕榕等市人大代表建议作为重点代表建议向上海市人代会提出。“如何解决三门路铁路沿线居民出行难?我们建议先架一座上跨铁路的临时天桥。”
这份建议很快得到承办部门的重视,虹口区会同市相关部门进行深入论证,开出“药方”——拟在三门路设置一座跨铁路南何支线与北杨支线以及南泗塘河道的临时钢便桥。
但事实上,造这样一座钢便桥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
难点一是“高度”。考虑到道口上方为高压电线,道口下方为河流的客观条件,该处铁路目前通行的是内燃机车牵引的单层列车,铁路部门要求能预留铁路双层电气化通行条件,也就是桥下方与铁路轨顶之间的净高须不小于7.96米。
“要满足这样的条件,天桥的坡道长度至少需要130米,这可能影响铁路东侧三门路的正常通行和沿线居民、单位的进出。”虹口区建管委党组副书记孙炯怡说。
难点二是“场地”。三门路路面较窄,彩虹湾东侧一带分布有泵站、物流园区、仓库、停车场、店铺等,“桥的坡度设置要避开门面房,不能堵住他们的门,物流园区停了很多车,要给车辆留出进出口转弯半径”。孙炯怡表示,由于天桥周边用地条件受限,在方案设计阶段专门召开会议征求属地街道、周边单位和居民的意见,再经多次踏勘现场,不断优化调整坡道走向和坡度,六易其稿,最终形成了兼顾场地限制和居民出行需求的实施方案——将天桥下方净空高度降至5.5米,同时大大缩短坡道长度。
在今年年初举行的区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虹口在全市率先探索以差额票决的方式决定该区的民生实事项目。经全体区人大代表对民生实事项目票决制投票,天桥筹建项目进入了虹口区今年民生实事工程项目。
为确保工程项目顺利实施,区人大常委会搭建平台,联合区建管委、区市政水务中心与铁路部门积极沟通,反复研究,确定实施方案,并多次深入项目现场,查看工程建设情况,与居民面对面交流,虹口区人大江湾镇街道工委在代表联络站还设立了居民接待点和意见箱,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并安排专业代表全程跟进项目执行,组织成效评估。
一座连接代表、政府与民心的桥
经过9个月的建设,今年9月5日,三门路跨线天桥正式开通。天桥全长约126米,宽3.5米,桥面通行净宽3.2米,设置人行和非机动车推行道,两侧还各配置了一部无障碍电梯,方便特殊人群通行。下一步,区绿容局还将美化铁路沿线步道,提升区域“颜值”。
天桥建成后,居民们拍手称快。一周要去3次医院的刘老伯大大减压,“从三门路二小区到第四人民医院,我腿脚不好,要走差不多一小时,如今减少到十多分钟。”
一位居民每天要送孩子去上彩虹湾西侧的实验幼儿园,原来每天要绕行40多分钟,现在只要一刻钟。“真是太开心了!”
不仅是看病、上学方便了,越来越多的居民每天傍晚会跨过天桥去西侧彩虹湾公园遛个弯,去篮球场打场球。而对西侧居民来说,这座天桥的贯通也带来福音,“原来乘三号线要绕路等火车,现在不用再绕了。”“听说三门路东面要建一个社区食堂,我们过了桥就能去。”
在开通仪式上,虹口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朱勤皓为桥名揭牌,宣布三门路跨线天桥正式命名为“长虹桥”。“这一名称源自社会征集和网络票选产生,充分彰显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与实践。”
“我们亲眼见证了从项目提议到竣工的全过程。”舒菊芳告诉记者,天桥的建成是市区两级代表联动,市区人大跨届跟踪督办,各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它不仅是一座连接铁路两侧的桥,更是一座连接代表、政府与民心的桥。